![]() |
非遗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,在全球化背景下,文化遗产愈发珍贵,我们应认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湾里五小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,注重借鉴非遗传承经验,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主题研究,发扬光大非遗文化。
戏曲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,是一种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。推动戏曲进校园,是传承、繁荣、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举措。同时,也能使学生了解戏曲曲艺,感受地方戏和民族曲艺,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,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。
为此,湾里五小成立了戏曲社团,特邀江西省京剧团孙宝忠、方琪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的指导。通过现场教学和实操训练,学生对戏曲有了一定的了解,学到了戏曲中的四功五法,四功:唱念做表;五法:口手眼身步,如枪花有皮球花、双手转枪花等、形体动作有前攻后见、左望月、左载锤亮相等。完整演唱了《红灯记》中选段《我家的表叔数不清》,表演了京剧片段《沙家浜.坚持》。在该校第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中也表现出色,获得了老师和家长们的高度认可。
通过戏曲表演中精湛的唱腔,形象的演绎,让同学们从细节感受到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。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,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,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文化,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,传承了民族精神,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!
绳编历史悠久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唐宋时期,绳编被大量运用在服饰上。到了明清时期,绳编技艺发展到更高水平,在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样式繁多、颜色亮丽的绳编工艺品存在。让绳编进入校园,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途径。
为此,学校成立了绳编社团。特邀绳编非遗传承人宗文玲老师为学生讲解绳编的历史传承及技法。通过现场教学和实操互动,学生学会了雀头结、玉米结、纽扣结等基本结;编成了蝴蝶、玫瑰花、中国结等作品。在“南昌市中小学校非遗进校园手工作品展评活动”中,该校学生王熙瑶、徐佳的多个作品入选。通过非遗绳编社团的开展,不仅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手、眼、脑的协调能力,更让学生体会到作为新时代小公民的责任,人人争做小小传承人,树立起了将华夏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热诚之心。
剪纸又叫窗花,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追求美的产物,蕴含着广大民众追求美好的愿望,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蕴。于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它也是一门民间美术,其中蕴含了我国的本原哲学思想和群众的审美观念,反映了我国民族深层次的社会心理。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产生于民间,发展与民间,早已成为民间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。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象征。
为了传承这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,学校特开展了剪纸社团。目的在于提高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,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,培养学生耐心、细心的优良品质,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,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。通过剪纸作品的学习欣赏,尝试剪纸制作过程,体验社团活动的乐趣,促进学生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,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,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,培养学生热爱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热情。
非遗技艺的传承是需要社会各界参与、认识和了解它。每一堂非遗课,都如同涓涓细流,起着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,很可能,学校的学生未来就会成为某项技艺的传承人。学校非遗社团课的开设为广大师生搭建了与非遗零距离接触的机会,激发了全校师生热爱非遗的热情,也必将在全校掀起非遗传承的高潮。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提升这一活动内涵,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底蕴,传承中国传统文化。